班会开场,田老师先从大学与中学的差异入手,为新生们剖析了三个关键方面的变化。
学习模式之变:中学时期,学习主要在课堂内完成,以老师讲授为主,学生被动接受知识。而大学学习则更强调自主性,课堂时间有限,课后需要学生主动查阅资料、深入思考、完成作业和项目。这种从“被动输入”到“主动探索”的转变,要求新生尽快调整学习方式,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考核方式之变:中学的考核方式相对单一,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。大学的考核则更加多元化,除了期末考试,还包括平时作业、课堂表现、小组项目、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。这意味着学生不能仅靠考前突击,而要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和努力,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表现。
学习资源之变:中学的学习资源主要局限于教材和老师的讲解。大学则拥有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,如学校图书馆的海量藏书、先进的实验室设备、各类学术讲座和线上学习平台等。新生需要学会充分利用这些资源,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。
在分析了大学与中学的差异后,田老师围绕“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?”“大学四年应如何度过?”等问题,引发同学们的深入思考。他鼓励新生从认知层面明确大学的意义,认识到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场所,更是培养综合素质、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。通过引导思考,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目标,为规划大学蓝图奠定思想基础。
随后,田老师引用李开复先生给大学生回信内容,围绕“大学生要重点进行的7项学习”,从自修之道、基础知识、实践贯通、培养兴趣、积极主动、掌控时间、为人处世七个维度,为新生们详细阐述了大学四年的成长路径。
大学学习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,更要掌握思考方法、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。他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线下资源,如向辅导员请教人生规划、与专任教师探讨学术问题、在图书馆查阅专业文献、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;同时借助线上资源,如学校官网获取最新资讯、在小红书分享学习心得、通过慕课网学习优质课程,培养自我学习能力,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。
高数、英语、计算机是大学学习的重要基石。田老师指出,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必备基础,它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;英语是重要的学习工具,有助于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学术动态;计算机则能助力高效浏览与检索专业信息,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。他提醒同学们要在这些基础学科上打好基础,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提供有力支撑。
田老师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老师的实际项目,如“三下乡”调研、课题研究、3D打印等,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。同时,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学校勤工助学岗位、社会兼职等方式,丰富实践经验,提升综合素质。他强调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,才能真正掌握专业技能。
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田老师以22级机器人工程专业林德明同学为例,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他鼓励同学们培养对专业的兴趣,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,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。当学生对所学专业充满热情时,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,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。
从规划大学四年、主动向老师询问问题,到参加各类竞赛、选择学生组织平台、参与志愿服务、通过英语四六级、泡图书馆、主动交朋友,田老师鼓励大家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大学生活的每一个机会。他指出,积极主动不仅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,还能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,实现全面发展。
大学时间相对自由,但也容易让人迷失方向。田老师提醒同学们要学会安排时间,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,拒绝拖延。他建议同学们采用时间管理工具,如番茄工作法、四象限法则等,提高时间利用效率,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快速转变,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。
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,同学之间、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、换位思考。田老师倡导大家礼貌待人、主动助人、做事有担当且善于反馈,同时要常怀感恩之心,珍惜师生情谊,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。他强调,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能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和支持。
本次班会不仅为新生们拨开了大学初期的迷茫迷雾,更让大家对大学学习与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与规划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通过这次班会,他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,按照七项重点学习的要求,努力提升自己,共同成就美好未来。此次主题班会的成功举办,为机械专业2025级新生的大学生活开启了良好的开端,也为他们的大学生涯指明了方向。